行业动态

2580138999

手机智能蓝牙Mpos专家

支付通Qpos报道质量等级评价报告—梧州市耕地

支付通Qpos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80号)、《关于开展2016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发改粮食〔2016〕 1426号)、《耕地质量划分规范》(NY/T 2872-2015)、《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6年2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2011年修订版)、《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 1634-2008)、《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 309-1996),市土肥站组织开展了2016年度耕地质量等级变化评定工作,现编写评价报告如下。

我之要点。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坚决拥护笔者去闲认为,我们应该也只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先用贸易打击我们,然后用民主打击我们。现在,我们用贸易打击西方。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用民主这张牌打击西方。国家实力,是织横天下的。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中国应该充分展示国家意志和政治智慧,直面危机,众志成城,绝地反击,有所作为但愿,中国的声音能够常态化,但愿世界永远有中国的说话空间,但愿世界永远不能缺少中国的声音………

一、耕地土壤类型概况

梧州市地带性土壤有赤红壤、红壤、黄壤、灌丛草甸土四个土类,外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冲积土、石灰(岩)土、红色石灰土、紫色土、沼泽土等六个土类。土壤水平分布规律:北回归线由西向东穿过梧州市中南部。北回归线以南阶地、盆地、平原以及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母质主要是花岗岩、砂页岩,土壤类型主要为赤红壤。而在北回归线以北的盆地、平原、谷地以及500米以下的丘陵地,母质主要是砂页岩、第四纪红土,主要分布着红壤。

区域性分布规律:南部丘陵及岭间冲垌,砂页岩、花岗岩丘陵组合。从丘陵至冲田,土壤分布规律:赤红壤——赤红土——淹育水稻土——潴育水稻土或沼泽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紫色砂页岩低丘台地组合。从丘陵至冲田的土壤分布规律是:酸性紫色土——耕型酸性紫色土——淹育性紫泥田——潜育性水稻土;山地土壤冲田组合,从中山——低山——高丘——冲槽田的土壤分布规律是:黄壤——黄红壤——红壤——耕型红壤——淹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石灰岩峰林谷地冲田组合,从石灰岩山至谷地的土壤分布规律是:棕色石灰土——耕型棕色石灰土——棕泥田;盆地垌田组合,可分三种类型: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红土,土壤从盆地边缘向中心的分布规律是:红泥土——淹育黄泥田——潴育黄泥田;边缘是砂页岩丘陵或山地土壤从盆地边缘向中心的分布规律是:砾石红土——淹育洪积黄泥田——潴育洪积黄泥田——潮沙(泥)田;有河流穿过盆,边缘是砂页岩丘陵或花岗岩丘陵地,近山为坡积物,近河为河积物,离山离河较远的第四纪红土,土壤从边缘向中心分布的规律是:红土壤(或杂砂土)——淹育沙泥田(或杂沙田)——潴育沙泥田(或杂沙田)——潴育黄泥田——潮泥田(潮沙田);平原垌田组合,母质为第四纪红土,土壤分布规律是:赤红土——淹育黄泥田——潴育黄泥田;阶地垌田组合:土壤从河床远离河流的分布规律是:河浸滩——潮沙土——潮沙泥田(土)——潮泥田(土)——黄泥田。

二、耕地土壤养分状况

根据我市耕地质量监测点取样分析化验结果,土壤养分总体情况为:耕作层厚度平均为14cm,属于耕层较浅;土壤pH在4.15—6.37之间,80%监测点土壤pH在5.0左右,属酸性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在16.4-36.5g/kg之间,平均为25.38 g/kg;土壤全氮含量范围在0.99-2.35g/kg之间,平均为1.75 g/kg;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围在13.9-26.8 mg/kg之间,平均为19.45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在36-82 mg/kg之间,平均为63 mg/kg。监测点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属中等水平,与前2015年相比大致持平,与前5年相比总体呈上升态势。但是,当前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总体水平不高。

三、耕地地力分等定级

1、耕地地力等级情况

按照农业部耕地地力评价规程和分级标准(表一),根据耕地地力综合评价指数结果,我市各县(市、区)耕地地力各等级比例见附表二至表六。本次耕地地力评价中,耕地地力等级以三、四级耕地所占面积最大。

表一  耕地质量划分指标表

指 标 等 级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 六等 七等 八等 九等 十等
地形部位 河口三角洲平 原、峰林平原、河流 冲积平原、宽谷冲 积平原、宽谷阶地、 平坝、丘陵缓坡 宽谷冲积平原、峰林平原、 河流冲积平原、宽谷的中上 部、低丘坡麓、丘间谷地、河坝 地、滨海砂地、宽谷阶地、平 坝、丘陵缓坡 低丘坡麓、丘间 洼地、河流冲积坝 地、滨海地区、峰林 谷地、沟谷地、山地 坡下部 滨海地区、封闭洼地、丘 陵低谷地、山间峡谷、峰林 谷地、沟谷地、山地坡中部
有效土层厚度,cm ≥100 60〜100 <60
有机质,g/kg ≥25 20〜30 10〜20 <10
耕层质地 中壤、重壤 沙壤、轻壤、中壤、重壤 沙土、沙壤、重壤、黏士
土壤养分状况 最佳水平 潜在缺乏 养分贫瘠
生物多样性 丰富 一般 不丰富
障碍因素 无障碍层次 侵蚀、沙化、酸化、瘠薄 盐渍化、酸化、渍潜
灌溉能力 充分满足、满足 满足、基本满足 基本满足、不满足
排水能力 充分满足、满足 满足、基本满足 基本满足、不满足
清洁程度   清洁、尚清洁
酸碱度 5.5〜7.5   4. 5〜5.5 6.5〜7.5 >7.5或<4. 5

 

表二  苍梧县域耕地地力等级统计表

单位:亩

    等级 土类 合计
水田 面积 33382 47652 79120 69433 27980 4248 261816
占% 12.75 18.20 30.22 26.52 10.69 1.62 100.00
旱地 面积 0 0 789 6509 18501 24787 50586
占% 0.00 0.00 1.56 12.87 36.57 49.00 100.00
耕地 面积 33382 47652 79909 78274 46501 31375 312402
占% 10.69 15.25 25.58 24.31 14.88 9.29 100.00

 

表三 岑溪市耕地地力等级统计表         单位:亩

等级 一级地 二级地 三级地 四级地 五级地 六级地 七级地
水田 面积 38532 65523 59479 34005 24769 17648 1815
占% 15.94 27.10 24.60 14.07 10.24 7.30 0.75
旱地 面积   1769 9627 5478 7326 16661 11784
占%   3.36 18.29 10.41 13.92 31.65 22.38
合计 面积 38532 67292 69106 39484 32095 34309 13598
占% 13.09 22.86 23.47 13.41 10.90 11.65 4.62

 

表四  藤县县域耕地地力等级统计表

单位:亩

    等级 土类 合计
耕地 面积 40571.2 116669.9 151659.7 98033.8 44396.1 23235.2 474565.8
占% 8.55 24.58 31.96 20.66 9.35 4.9 100.00
其中 旱地 面积 4609.6 14692.8 38973.1 15794.5 8337.7 5045.3 87453.0
占% 5.27 16.80 44.56 18.06 9.53 5.77 100.00
水田 面积 35961.6 101977.0 112686.6 82239.3 36058.4 18190.0 387112.9
占% 9.29 26.34 29.11 21.24 9.31 4.70 100.00

 

表五  蒙山县域耕地地力等级统计表                面积:亩

   地力等级

土地类型

合计
旱地 面积 1392 5561 14060 68294 14517 5259 476199
占% 2.92 11.68 29.53 14.34 30.49 11.04  
水田 面积 15946 58568 49414 14006 1951 94 139978
占% 11.39 41.84 35.3 10.01 1.39 0.07  
合计 面积 17336 641298 63474 208356 16468 53524 187597
占% 9.24 34.18 33.84 11.11 8.78 2.85  

 

表六    梧州市城区耕地地力等级统计表       面积:亩

   地力等级

土地类型

合计
旱地 面积 4294 765 5639 3469 1192 274 11769
占% 3.65 6.5 47.91 29.48 10.13 2.33  
水田 面积 5462 16273 26826 9562 9115 1603 68842
占% 7.93 23.64 38.97 13.89 13.24 2.33  
合计 面积 5891 17038 32465 13031 10307 1877 80610

2、主要特点

一级耕地  一级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流冲积物和花岗岩母质发育的而成的村镇附近水田,地形较平坦,地势开阔,排灌条件良好,产量水平高,是我市主要水稻种植区,种植模式主要是稻-稻-菜、稻-稻-绿肥或稻-菜-菜。一级地的土壤类型主要是水稻土,以河流冲积水稻土、砂页岩水稻土为主,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土壤酸性面积最大,保水保肥性能好,耕层厚度在18-22厘米,剖面构型为A—P—W—C。耕层土壤养分较高,其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全部为高至极高,占一级水田面积100%。

二级耕地  二级地全部为水田,主要分布在河流冲积物、石灰岩、第四纪红土和花岗岩发育形成的土壤,是我市城主要水稻种植区,产量水平较高,排灌条件较好,能保证作物全生育期的灌排水要求。    二级地中主要是潴育性水稻土,占二级地面积61%。土壤质地以壤土、重壤土为主,有部分轻粘土和粘土。剖面构型大部分为A-P-W-C,耕层厚度大多数在16-20厘米,氮养分含量高,有效磷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但速效钾含量低,土壤大多数酸性至微酸性。

三级耕地 三级地一般分布在地形较平坦的区域,水田排灌条件相对较好,能基本满足灌排水要求,是我市主要粮食产区,以种植双季稻为主,栽培模式有稻-稻-菜、稻-稻或稻-菜-菜。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红土、砂页岩母质、河流冲积和花岗岩母质。    三级地中主要是潴育性水稻土,土壤质地以壤土、粘壤为主,其次是粘土。水田主要剖面构型为A-P-W-C,少量A-P-C;耕层厚度多为15-18厘米。耕层土壤养分氮磷含量多为中等偏高水平,但速效钾含量低,土壤酸性。

共同期待中华民族永远的最强音。诗日:好
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实乃至理名言,历久弥新,蕴意深长,值得玩味。
荷而言之,好风凭借力量,力量导致成功。

四级耕地  四级耕地主要分布在各乡镇的宽谷平原、低丘、丘陵谷地、沿河两岸、山前平原及岩溶地区,是我市主要粮食、经济作物产区,水田以种植双季稻为主,栽培模式有稻-稻-菜、稻-稻或稻-菜-菜。旱地主要是种植玉米、花生、木薯、大豆等作物。成土母质以砂页岩、第四纪红土为主,其次是洪积物、河流冲积物和花岗岩。水田排灌条件基本能满足作物需求,大部分靠水库、河流灌溉,少部分靠塘堰、泉水灌溉。

五级耕地  五级耕地主要分布在低丘、丘陵谷地,宽谷盆地的中上部,沿河两岸高台地等。旱地主要是种植玉米、花生、木薯、大豆、甘蔗等作物。成土母质以第四红土、砂页岩母质为主,其次是洪积物母质。旱地基本上无灌溉条件。水田主要是种植单季稻,排灌条件较差,大部分靠山塘水库及井水灌溉,一般能满足一季作物的灌排水要求。五级地中主要是耕作旱地,土壤质地以粘土、砂壤土为主,剖面构型A-B-C或A-C,耕层厚度15厘米左右,土壤以酸性和微酸性为主。耕层土壤养分含量较缺乏,且主要养分含量不平衡。

六级耕地  六级地主要分布在各乡镇的低丘坡麓、丘间洼地、河流冲积坝地等,由于灌溉条件较差,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成土母质以砂页岩、洪积物、石灰岩为主,部分为冲积物、花岗岩等。剖面构型为A-C,部分为A-B-C。土壤质地以砂壤为主,部分为轻壤和中壤;剖面构型以A-B-C、A-P-W-C为主,部分为A-P -C和A-C;耕层厚度12 -14cm,耕层土壤养分含量水平较低。

四、中低产田的改良利用措施与对策

根据《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 310-1996)的有关技术规范和本次耕地地力评价情况,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我市中低产耕地主要障碍类型有灌溉改良型、瘠瘦培肥型、沙化耕地型、酸化型、障碍层次型、渍潜稻田型、坡地梯改型等类型。

(一)灌溉改良型

灌溉改良型耕地主要指由于雨水不足或季节分配不合理,缺少必要的灌溉工程,以及由于地形、土壤原因造成的保水蓄水能力缺陷等原因,在作物生长季节不能满足正常水分需要,同时又具备水资源开发条件,可以通过发展灌溉加以改造的耕地。主要分布于地势较高的二架田和边远的望天田。

土壤主要特性是,土壤结构差,粘重板结,土层厚而耕层浅,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低,土壤耕作管理水平低,有机肥投入不足,干旱缺水。低产原因是水源缺乏,抗旱能力差,无水源保证,全靠自然降雨灌溉,耕层浅薄,熟化程度低,复种指数低,受季节性干旱影响,常年只种一季水稻,水稻产量低而不稳。

改良利用措施:(1)逐步改善田间灌溉基础设施,可通过修建必要的山塘水库,收集雨季降水,增加蓄水,改善水利条件,保证农业生产正常灌溉用水。(2)逐年深耕,增施有机肥,熟化土壤,增加熟土层厚度。(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水旱轮作技术,由于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灌溉条件,可在雨季种植单季稻,秋冬季种植绿肥、蔬菜或马铃薯等,增强土地生产能力。(4)加强秸杆还田力度,在雨季加大旱作实施秸杆覆盖,以利于吸纳和保畜降水,减少土壤侵蚀,增强抗旱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5)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人为控制灌溉时间和用水量,推广浅湿灌溉、干湿灌溉、 非饱和灌溉等农田节水技术,提高农用水的利用率,达到节水、抗旱、 增产的效果。(6)平衡施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协调土壤养分,逐步补充土壤缺乏的有效养分,培肥土壤。

(二)瘠瘦培肥型

造成耕地瘠瘦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因素,即成土母质与气候条件的相互作用;二是人为因素,主要是施肥及土壤耕作利用过程造成。而人为因素中则以施肥不足、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失调、化肥中氮磷钾施用比例失调等为主要原因。

改良利用措施:(1)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有机肥料中不仅富含大量的有机质,而且营养全面、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结构,并具有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的作用,增施有机肥料应以农家肥为主、商品有机肥为补。(2)种植专用绿肥,利用作物秸秆还田。发展专兼用绿肥具有很大的潜力,利用丰富作物秸秆资源还田改良培肥土壤,在旱地,推广玉米、甘蔗地间套种旱地绿肥及豆类等养地作物,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综合利用,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3)加深耕层厚度,可通过机械深耕,加深土层,对土体构型不良,砾石砂砾含量过多的地块,可进行客土培肥,该类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缺乏,在增施氮、磷、钾应“少量多次”。(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近年来实施测土配方项目所获得的成果,采用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也是目前实现推荐施肥配方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沙化耕地型

此类土壤主要是由冲积物、洪积物母质发育成的耕地,居于山槽谷口冲积扇上方及河边较低阶地,其主要成因一是成土母质形成,二是水土流失,雨水冲刷,三是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耕地利用,盲目砍伐森林资源)。其土壤特点是沙多泥少,耕层浅薄,沉浆板结,结构不良,漏水漏肥,土壤的保水保肥力差、土壤肥力较低,往往出现中后期脱肥早衰现象,作物产量不高。

土壤沙质化与成土母岩的残存成分的石英含量有关,但农业耕地沙质化则受到地表径流,河水的冲刷,搬运更为密切,出现冲入的沙多时,耕地为沙质类,粘粒流失大,存下的土壤同样为沙质土,串灌漫流,边耕边耙边排水,砂土高畦旱作等,不合理耕作也会使土壤沙质化。

沙化耕地型耕地改良培肥主要技术措施:(1)防止沙的冲入,实行客土改良,减少泥质的流失,逐年渗入塘泥河沟肥泥,石膏泥等,是防止和改造沙质化土类的最有效方法。(2)轮作套种,培肥地力,实行高秆作物与矮秆的豆科作物间作套种,种植相宜作物如花生、芝麻、西瓜等,不但能获得较高产量,而且还能提高土壤肥力。(3)施肥以多餐少吃为原则。(4)封山育林,涵养水源,调节农田小气候;(5)增加防洪设施,减少洪涝灾害,避免土壤继续沙化

(四)酸化型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的固有属性,也是衡量耕地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酸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一个重要方面,土壤酸度的提高,大量营养元素的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野外调查分析发现,我市耕地酸化趋势主要是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是酸性(如过磷酸钙)和生理酸性肥料,蔬菜地则是由于长期连作所致,同时还与不施或少施有机肥致使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而导致土壤酸、碱缓冲性能下降有关。

改良利用措施:选择施用适宜的土壤调理剂,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通过选择经农业部登记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的土壤调理剂,或选择质量安全的石灰、钙镁磷肥、硅钙肥等碱性肥料,结合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相配合的土壤培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升耕地质量,逐步改善我市土壤酸化趋势,减轻土壤酸化程度。

(五)渍涝潜育型

渍潜稻田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低洼处且地下水位高的山冲田、垌田,因排水不良和常受冷泉水影响,土壤水分处于长期饱和状态,形成潜育现象。土壤剖面多表现为表潜型,土体内部因水分长期饱和处于还原状态,土粒分散,呈稀糊状结构,水冷泥温低,养分供应速率慢,水、热、气、肥不协调,水稻坐蔸严重,产量底而不稳。

土壤主要特点是地势低洼,泥深土冷,地下水位过高(60cm以上),地表水常与地下水相接,土壤结构不良,通透性差,质地粘重,还原物质(Fe、Mn、S)过多,土壤呈青灰、兰灰色。

改良利用措施:(1)搞好水利设施。重点是改善排涝防渍条件,建立排灌系统,增强排水能力,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水、肥、气、热状况,排除有毒还原物质,消除水涝渍害;(2)耕作制度改革,改水耕为半旱式耕作,通过实行垄稻栽培技术并辅以放水晒田,提高土壤氧化势和地温,改善土壤水气状况。同时实行水旱轮作,加速土壤熟化;(3)针对稻田土温低、物理性差、潜在养分难以发挥等问题,增施暖性农家肥如厩肥、草木灰、饼肥等,以改善土壤的生物化学条件,创造水稻生长的适宜环境;(4)实行秸杆直接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

(六)坡地梯改型

坡地梯改型耕地主要指具有一定坡度,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需要修筑梯坎、梯埂等田间水保工程进行治理的旱坡地和可开垦的非耕地,一般指地面坡度在5-25度的旱坡地和5-25度可开垦的非耕地。该类型的主导障碍因素是地形、地面坡度大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主要特点是地势较高,坡度在5-25度左右,耕层浅薄,土体结构不良,漏水漏肥,有效养分缺乏,灌溉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

改良利用措施:(1)采取水平修筑等田间保水工程,改变地表形态,防止土、肥、水的流失。(2)加大梯地土层及耕作层厚度,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3)因土施肥,合理施肥。加强种植制度改革,种植耐瘠耐旱养地作物,砂土区可种植花生、马铃薯等耐砂耐瘠作物,壤土区可种植豆类、谷类、高粱等养地耐瘠作物。同时,注意氮磷钾合理施用,尤其增加磷、钾肥的施用。(4)实施集水补灌工程。对于季节性水源充沛而缺乏灌溉条件的地方,可在农田整治的基础上,结合地形特点,修筑旱井、旱窖等集水工程,并配套节水补灌设施,以满足作物苗期和生长关键期对水分的要求。(5)大力推广以蓄水、保水、调水、集水、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技术。(6)因地制宜,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在10度以下的缓坡以粮食生产为主;在10—20度的坡地,根据土壤土层深度及坡向不同可种茶树和果树,土层深厚肥沃的阳坡以种果为宜,而阴坡可种油茶、八角等,此外还可以间种旱粮及绿肥,把用地养地结合起来;而20度以上的陡坡及山地宜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促进生态平衡。

五、耕地质量建设存在问题

1、耕地质量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与保养管理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部门下达的项目专项配套资金,地方本级财政没有列入计划预算,受项目实施区域范围、规模和时间的限制,难以全面广泛地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和保养管理,项目实施区域在项目完成后工作也随之中断,没有持续性投入经费维持项目工作,难于保持耕地质量的稳定及进一步提高。

2、重工程建设轻地力培肥。近十多年来,我市每年通过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投入资金几百万元用于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良,但大部分项目从规划设计、资金计划、项目验收等方面,只考虑田间沟渠、道路等田间工程建设,很少将地力培肥纳入投资范围。同时项目资金管理也不尽合理,有项目有经费的部门只管耕地面积不管耕地质量,有技术无经费的部门却要负责耕地质量管理。

3、农民对保护耕地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和现实耕地使用体制的影响,农民对耕地质量建设和保养的认识明显不足,只片面追求农作物短期效益,对提高耕地质量及保护方面的投资、投劳积极性不高,重用地轻养地,导致耕地土壤逐渐退化,部分乡村中低产田地面积有所增加。

4、耕地资源浪费日趋严重。由于耕地分散经营,农民自主种植,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率难以突破,在种粮成本逐年增加,生产效益偏低的情况下,农村中出现了耕地撂荒现象,特别是近年来,农村中主要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明显不足,有相当部分农户耕地每年只种一季作物,耕地复种面积减少,利用率降低,而且由于田间农毛渠道年久失修,双季稻有效灌溉面积减少,耕地资源浪费现象日趋严重。

六、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对策与建议

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耕地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而且对农产品的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保护好耕地,数量是基础,质量是根本。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耕地被大量占用不可避免。因此,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愈显重要,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主题,最大限度地实现“钱粮双增”的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工作思路,以保护和提升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一手抓耕地条件的改善,一手抓土壤地力的培肥,实现农田标准化建设与中低产田改良相结合,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工程措施与农艺、生物措施相配套,改型和改质相结合。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营造耕地质量建设的全民意识。针对当前耕地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重利用轻养护”、“重外部环境建设轻土壤培肥”等倾向,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唤起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耕地质量建设意识,动员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耕地质量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增”(增施有机肥)、“提”(提高肥料利率)、“改”(改良土壤)、“防”(防止土壤退化)等耕地质量恢复措施,努力提高耕地综合产出能力。要大力恢复和发展冬种绿肥生产,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地力培肥技术,进一步贯彻落实“生态立县”的战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推广水旱轮作及间套种模式,以达到用中有养、养用结合、地力常新的目的。

3、建设标准粮田。建设标准粮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优质稻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兼顾低产田”的思路,以及“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水畅流”的标准,在粮食主产区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村、屯,开展标准粮田建设,保持和提高基本农田优质稻的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改良培肥地力,逐步遏制主产区粮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生态恶化的趋势。通过粮田质量监控,有效维护标准粮田,保持其发挥长远效益,积极推进优质无公害粮食生产,创建若干个优质高产示范乡镇、村、屯,采取以点带面,辐射面上的策略,逐步实现优质粮食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

4、合理规划粮食生产布局。根据耕地地力的质量水平,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继续大力推广优质稻产业带,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合理规划粮食生产布局。在适宜种植双季稻的村镇作为优质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把市城区周边建设成为市高标准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对排灌条件稍差的田块,规划种植一季稻、一季玉米或红薯等旱粮作物,秋冬季重点以种植脱毒马铃暑为主,也可以调整一部分发展经济效益高的作物,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提高市场竟争力,从而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针对耕地地力等级偏低以及中低产耕地面积较大、粮食产量不高的实际情况,必须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如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资金支持。二是完善投入机制,拓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投入支持、民办公助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田间道路和桥梁修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三是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四是整合各部门资金,防止重复无效益建设。五是要建立对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的维护使用机制。

6、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土壤是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当前耕地地力质量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结合钟山县的实际情况,以基本农田保护特别是重要农产品基地为监管重点,加大土壤治污力度,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合理使用化肥,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防治簿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地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的乡镇和生态文明富裕村。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